



重点实验室是创新发展重要源泉。中国电科全系统锚定“一巩固三做强”业务布局,各重点实验室扎实推进“七大重点任务”,冲刺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验证大模型算法既需要伴随雷达装备,又需要运输多台服务器以保证算力。”这段时间,14所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雷达架构与大模型团队成员扎根试验外场,克服沙漠、雪山等恶劣环境挑战,埋头开展雷达大模型研发。处理数据、优化算法、训练模型……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所有试验任务按时保质完成,研发的雷达大模型大幅提升系统跟踪识别性能,推动以智能为代表的雷达大模型发展。
28所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空地协同技术攻关团队成员奔走于南京、北京和上海三地,攻关空地态势融合共享、多场景无冲突轨迹规划与协商等难题,推进验证空地协同自主运行。当前,团队成员完成空地协同系统实验室测试验证,准备后续上机改装和试飞验证,尽快让客机在蓝天白云间书写更加飘逸的诗篇。
春风料峭,但10所复杂航空系统仿真全国重点实验室联试现场却格外火热。重点智能项目紧张的时间节点、复杂的技术难点,无一不考验着这个年轻的团队。越是艰险越向前,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算法研发成员对方案反复推敲优化,硬件研制成员以最快速度实现方案落地。通过对试验验证效果快速反馈,项目团队持续迭代算法方案,形成“理论研究-工程实现-效果验证-方案优化”完整闭环,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为保障后续飞行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器件在高温环境下会像‘中暑’一样,性能大幅下降。我们通过大量实验,尝试建立精确高温器件模型,为耐高温电路提供‘导航图’。”面对汽车电子、深井探测等领域对高温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的迫切需求,电科芯片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研发新型高温测试平台,开发新型调制器系统和新型耐高温封装材料。实验室成功完成高温模数转换器样品,将为汽车电子和深井探测等提供关键器件支撑。
“指标再优化,性能再提升,产品良率再突破!”在55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专心致志地分析着新一代碳化硅器件及功率模块产品“上车”应用数据。经过几个月的仿真优化,上百次的设计迭代,团队攻克高压、高功率、高效率等技术难题,大幅提升了典型产品良率。当前,他们正加紧开发性能更优异的碳化硅MOSFET器件模块,提升电能转换效率,推动产品实现更大应用。
回旋行波管作为雷达发射机的核心器件,能在毫米波段产生百千瓦级的宽频带功率,但传统超导磁体聚焦电流方案,必须在4K极致低温条件下运行。“是否能用极具潜力的大回旋电子注方案,用常规线圈替代超导磁体?”这个设想萦绕在12所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心头。科研人员集智攻坚研制出国内首支大回旋电子枪样件,加紧攻坚大回旋电子注高效换能、高功率输能系统带宽拓展等关键技术,全力研制国内首支大回旋电子注回旋行波管,为车载、机载等高机动性应用平台提供高功率辐射源。
一场场与难题“较劲”的战斗火热上演。智能院重点实验室瞄准智能应用场景中难点卡点,加快推进大模型、智能基座相关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探索基于大模型及工具链的应用敏捷构建新模式,形成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应用,实现平台产品在多领域用户环境部署试用落地。11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激光部成立联合攻关团队,开展光纤激光光源成果转化工作,共同完成多套激光器样机装调测试,通过成果转化布局,提升激光器工程化能力。47所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与黄维院士团队展开深度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团队成员紧盯屏幕精准采集数据,通过测量与优化,取得柔性集成工艺技术突破,推进柔性感知与探测应用。